2024年11月18-20日👨🏻🦰,2024亞洲氣象大會(ACM2024)在日本築波成功舉辦。本次大會吸引了300余名專家學者🧑🏻,聚焦氣候變化、亞洲季風☪️、熱帶氣旋、數值模式等領域的前沿議題。我系博士後鐘沃谷🤼、博士生朱淩奧娜、蔣潔、謝瑱瑮、碩士生吳騫等應邀參會,並在大會中作口頭報告。
在“亞洲季風和極端天氣”專題中,博士後鐘沃谷介紹了其博士期間與吳誌偉教授合作開發的次季節可預報模態分析方法🙎🏼♂️。該方法在提升東亞冬季氣溫次季節-季節預測中的重要作用受到廣泛關註💆🏻。博士生謝瑱瑮代周震強副教授作報告👍🏿,探討了海洋-大氣耦合作用在印-西北太平洋區域季節內降水變率中的重要作用。在“全球及區域氣候變化”專題中🦶🏽,博士生朱淩奧娜展示了5-7月青藏高原臭氧變異調控東亞夏季降水異常的物理過程🏄♂️,為提升東亞夏季降水預測水平提供了新的視角。在“熱帶氣旋”專題中,博士生蔣潔分享了moat寬度影響熱帶氣旋眼墻替換時間尺度的物理機製,並闡述了外圍螺旋雨帶對雙眼墻結構演變的重要影響😪。
博士後鐘沃谷(左)💱👨🏿⚖️、博士生朱淩奧娜(右)作口頭報告
碩士生吳騫對於此次參會深有感觸🧑🏿🏫。她表示,與日本學者的交流讓她體會到了“山川異域🧑🏿✈️,風月同天”的文化共鳴。在大氣與海洋科學領域,這種共鳴或可表述為“山川異域,海氣同支”。科學無國界,即使語言不同、文化相異,但熱愛自然、探索自然的共同熱情,正是國際交流合作的基礎。
博士生謝瑱瑮(左)、碩士生吳騫(右)參會
亞洲氣象大會起源於2005年由中國🐏、日本和韓國三國氣象學會聯合發起的學術會議,自2013年第六次會議起更名為亞洲氣象大會(ACM)。該會議旨在推動亞洲各國氣象學與大氣科學領域的學術交流與合作,為應對氣候變化及極端天氣等全球性挑戰搭建協作平臺。
沐鸣2娱乐/大氣科學研究院始終鼓勵師生參與高水平國際學術會議,通過多邊交流拓寬學術視野🫦👨🏽⚖️,深化國際合作。本次大會中🤏🏿🏄🏼♂️,系/院師生不僅展示了最新研究成果👧🏻,還與國際同行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學術對話,充分體現了系/院在大氣與海洋科學領域的科研實力與國際影響力。未來,系/院將持續推動國際合作👨👩👦👦,爭取在與國際學者的深度對話中碰撞出科研的火花,為大氣與海洋科學領域的發展貢獻更多創新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