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下午🧎♀️,大氣科學研究沐鸣2列報告會在江灣環境樓6008會議室成功開展,特邀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氣候與應用前沿研究院和智慧氣象研究院院長羅京佳教授和蘭州大學大氣科學學院氣候學系系主任管曉丹教授作學術報告,報告主題分別為“Use of machine deep learning for climate forecasts”和“黃河流域水循環變化特征”。我系周文教授主持本次報告會,會場氣氛熱烈,營造了良好的學術氛圍。
報告會現場
羅京佳教授指出🌗,近年來人工智能機器學習在地球科學領域中受到越來越多的關註,包括現象識別和分類天氣和氣候預報、海洋預報、可再生能源預報和數據同化與重建等等📅。接著他簡要介紹了使用各種機器深度學習方法改進ENSO🏌️♀️、印度洋偶極子(IOD)、中國和東非夏季降水的季節到多季節預測方面的最新進展,包括氣候動力模式預測的偏差校正和降尺度🐞、北極海冰以及海浪的人工智能預測和偏差校正👩🍳。
羅京佳教授作報告
管曉丹教授首先介紹了厘清黃河流域降水變化的機製對於黃河流域的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性。隨後從三個方面對黃河流域水汽特征進行分析:1982-2019年黃河源區夏季降水呈現年代際增加🚔,夏季降水主要呈年際變化🦹♂️🫶🏻;對於極端降水🏊🏼♂️,其變化與西風急流密切相關🙎🏿,東亞副熱帶西風急流會影響水汽輸送和局地對流活動🐁,進而改變黃河流域極端降水並影響顯著致命性滑坡;黃河流域夏季小雨、中雨占總降水的比重呈下降的趨勢,但其降水量呈年際變化。小雨♣︎、中雨降水量變化主要與相對濕度呈顯著正相關,與大氣穩定度呈顯著負相關⛲️。
管曉丹教授作報告
在互動環節🕘,與會師生積極踴躍提問🍨,就人工智能進行天氣預報🏍、數據處理與同化、黃河流域夏季水汽特征等問題與羅教授、管教授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交流。本次會議在熱烈的掌聲中圓滿結束。
報告人簡介:
羅京佳👳🏿♂️,博士生導師,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氣候與應用前沿研究院和智慧氣象研究院院長,江蘇省“雙創人才”和“雙創團隊”領軍👰🏿♀️🦜,科技部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長期從事熱帶氣候機理、模式研發、氣候預測方法及應用、人工智能應用等研究,2021年入選由英國路透社評選出的氣候變化研究領域全球最具國際影響力的1000位科學家名錄🤸🏿♂️,現任國際CLIVAR太平洋區域委員會委員🚀、人工智能海洋專委會秘書長等🌧。曾獲日本政府“青年科學家獎”😨、日本海洋科學開發機構“研究功績獎”等國內外獎項。發表高水平論文160余篇(包括Nature、Science📰🤹🏼♀️、PNAS等),Google Scholar統計的文章總引用數超過一萬五千次,研發的南信大氣候預測系統入選國家“十三五”科技成果展。
管曉丹🫰,蘭州大學大氣科學學院氣候學系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本科畢業於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大氣科學學院,獲理學學士學位🫷🏿;博士畢業於蘭州大學大氣科學學院🌰,獲理學博士學位,主要從事幹早半幹早地區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研究。2017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2021年獲得教育部自然科學二等獎(第一完成人),在國內外學術期刊發表論文70余篇🧎♂️➡️。入選甘肅各領軍人才(第二層次)🤽🏻,是國際期刊Land Degradation & Development氣候領域副編輯🔑、世界氣候研究計劃“全球能量和水循環交換”國際計劃(GEWEX)青年優秀工作評委,參與撰寫《第一次海洋與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和《第四次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
文案:李卓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