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獨特的地形通過陸-氣相互作用對其自身以及周圍環境都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以往的研究大多都基於再分析資料或全球氣候模式使用後向水汽追蹤方法來探索高原蒸發水汽的影響。
近日,我系高艷紅教授課題組使用嵌套WVT水汽追蹤方法的大氣模式WRF🐹,在對高原上的降水👵🏿、蒸散發進行準確模擬的基礎上,定量研究了高原蒸散發水汽的傳輸及其對下遊流域的影響,分析了水汽傳輸的季節性差異🍦。他們將高原蒸散發水汽按照降落位置分為內留和移出高原兩種,統計了兩種類型占比🤱🏿,發現超過一半的蒸散發水汽滯留在高原內部,尤其是高原東部🙏🏽;移出高原的蒸散發水汽主要表現為東傳🥣,影響華北地區以及長江中下遊地區🌇,少量水汽向南傳輸。青藏高原蒸散發的季節變化表明🥈,夏季,超過70%的水汽在高原內形成降水,而在春季和秋季,將近一半的高原蒸散發水汽移出高原。這一蒸散發水汽的分布與影響降水過程的多尺度相互作用有關。夏季,西風環流較弱🧄,強的地表輻射和絕熱潛熱釋放導致高原蒸散發水汽主要形成對流性降水,水汽水平方向移動範圍較短,因此更多蒸散發水汽形成的降水滯留在高原內🧑🏿🏭;而在春秋季節📌,西風環流較強⬛️,較弱的對流導致蒸散發水汽垂直運動較弱🐦,而水平運動較強,易移出高原,影響華北和長江流域🪡。
這項研究增強了我們對青藏高原蒸散發水汽傳輸以及影響的認知🙍🏿♂️,豐富了青藏高原的影響研究。以上成果發表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matology期刊上,碩士生唐櫻歌為第一作者🙆🏿♀️🥊,高艷紅教授為通訊作者。文章得到了青藏高原科考項目和中國科學院“西部之光”項目的支持👭。

2014年夏季(a)🫲🏼♈️、秋季(b)研究區域內青藏高原蒸散發降水的霍夫穆勒圖(虛線為高原邊界)
論文信息〽️:Tang, Y., Dan, J., Zhang, M., Jiang, H., & Gao, Y. (2023). Recycling and transport of evapotranspiration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Detected by a water vapour tracer method embedded in regional climate mode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matology,1 –16. https://doi.org/10. 1002/joc.8298